8月14日,由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指導,廣東省鋼結構協會、香港建筑金屬結構協會、澳門建筑業協會、上海市金屬結構行業協會、中建鋼構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辦,廣東省建設工程綠色與裝配式發展協會部品部件分會、廣東鴻威國際會展集團有限公司承辦的“第二屆大灣區鋼結構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技術交流會”在廣州召開。來自全國各省市鋼結構協會、鋼結構建筑、智能建造、建筑機器人、自動化技術研究等領域的240余名專家、學者、企業精英代表參加會議,共同探討鋼結構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的發展之路。
“線上+線下”建言獻策
會議以“智能建造、鋼領未來”為主題,采取“線上+線下”的方式召開,由華南理工大學副教授、廣東省鋼結構協會常務副會長姜正榮做會議開場主持,廣東省工程勘察設計大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韋宏,廣東省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執行總工程師蘇恒強分別主持上、下午會議。
中國建筑智能建造工程研究中心(鋼結構)主任、中建鋼構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廣東省鋼結構協會會長陳振明代表主辦方在致辭中表示,智能建造,是近幾年建筑行業廣受關注的熱門話題,已成為鋼結構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但同時也面臨著諸多難題,需要我們不斷加強對鋼結構全產業鏈智能技術的研究,健全標準規范,培育鋼結構行業創新型暨技能型人才,形成具有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智能化應用等特征的新型建筑產業鏈,以加快推進建筑工業化的進程。大灣區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區域,擁有眾多的重點高等校院和科研優秀人才,在施工技術、結構設計、建筑材料、人工智能等方面具有豐富的研發經驗,對推動智能建造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希望通過本次交流會,進一步加強全國鋼結構企業與大灣區鋼結構產業鏈各方的深度合作,共同推動鋼結構智能建造的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鋼結構協會會長、北京科技大學城鎮化與城市安全研究院院長岳清瑞以《鋼結構的發展暨對智能建造的思考》為主題,從鋼結構發展現狀和問題、鋼結構智能建造路徑以暨對智能建造思考三個方面進行了分享。他提到,要發展鋼結構智能建造,重點需要解決四個問題:一是要大力推廣和應用高性能和高效能鋼材;二是要從部品部件到模塊化、到體系的標準化;三是要應用數字化與智能化制造;四是要培養鋼結構專業化設計團隊。他表示,鋼結構智能建造路徑要從設計、生產、制造、施工、運維全過程融合智能化手段與裝備,同時,我國高性能、高效能鋼材品類少、占比低,還未得到廣泛應用,土木工程用鋼材的專業研究嚴重缺乏,技術進展緩慢,呼吁建立專注于研究建筑用鋼的材料研發團隊。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郁銀泉作《基于綠色低碳發展理念的鋼結構智能建造技術演進路線思考》的報告,圍繞綠色低碳,智能建造充分闡述鋼結構產業現狀問題。他表示,智能建造是建筑業生產方式的變革,鋼結構智能建造技術要基于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以標準化為紐帶,尋求鋼結構自身發展的合理性,進一步融合數字化、智能化手段,全方位提升鋼結構產業的效能,實現提質增效、節能減排目標。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建筑技術處副處長馬欣伯則從《我國建筑機器人發展與思考》進行深度闡述,他認為,一是建筑機器人的概念亟需統一和規范;二是產業鏈上游需強鏈,重視關鍵部件自主性和原創性;三是中游需補鏈,圍繞建筑行業工作環境和特點,攻關重點技術、研發重點產品;四是下游需不斷開創應用場景,以安全、高效、便捷為目標,通過示范應用促進迭代升級,逐步推廣應用;五是研究制定標準體系,做好頂層設計,抓緊出臺研發、測試和質量評定制度規范;六是促進行業融合,加強研發力度,培養復合型人才;七是加強政策扶持和產業引導,打通產學研用環節,加速成果產業化。
中國軟件評測中心(工業和信息化部軟件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研究測評事業部副主任梁學修以《檢測認證護航機器人行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從中國機器人認證、機器人產品測評實踐、認證升級對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意義三方面進行了深刻研討。他認為,促進應用場景需求與機器人技術發展融合,推進檢測認證護航機器人行業高質量發展刻不容緩。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機器人分會(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副秘書長雷蕾著力《機器人產業發展與應用》,從機器人產業蓬勃發展、政策持續為機器人產業發展護航、機器人創新應用不斷涌現、大力推進“機器人+”等四方面入手。她指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材料等與機器人技術深度融合,極大地增強機器人智能化、柔性化和精準控制能力,提升機器人應用潛力,推動機器人步入發展“快車道”。
上海建工機施集團副總工程師周鋒從《上海八萬人體育場更新數字化技術》入手,充分闡述數字化、信息化賦能工程施工給予的方便,隨著智能建造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將推進建造與建筑智能化更好地結合,加快行業科技創新的節奏,促進深度合作,構建行業生態新體系。
科貝研發中心項目負責人劉欣圍繞《低成本自動化——中國鋼結構發展的必經之路》,從鋼結構行業發展的核心痛點、低成本自動化解決方案、型鋼激光二次加工線優勢等方面進行了深入闡述。
中國鋼結構協會智能建造與新型建筑工業化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上海寶冶集團鋼結構工程公司總經理唐兵傳作了《鋼結構數字化轉型與智能建造實例分享》,他認為,鋼結構企業應以企業管理數字化、項目建造數字化、產業生態互聯化為轉型核心引擎,通過把握數字技術發展規律,融合數字技術,以實現技術賦能,提高管理效率、全要素生產率暨資源整合能力。
武漢銳科光纖激光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應用工藝部部長李響以《激光在鋼構行業的應用》為主題,從激光切割、激光清洗、激光電弧復合焊接、激光焊接等多個內容闡述了激光在鋼構行業的應用,激光將助力鋼結構行業智能化的發展。
香港智能建造研發中心工程總監李永剛圍繞《新工科 新建造》等方面對智能建造行業前景作出預判,充分挖掘智能建造行業價值和優秀的研發團隊,幫助建筑從業者準確把握智能建造行業的發展現狀。
大界機器人董事、合伙人高文淵以《工業軟件驅動的焊割機器人技術》為主題,充分展示了數字化時代下,機器人何如賦能智能建造行業,告別軟件繁瑣操作,步入焊割一鍵時代已經來臨。
中建電子商務有限責任公司首席專家、助理總裁張江波作了《智能建造與建筑產業互聯網發展趨勢與現狀》的報告,他認為,建筑產業互聯網是智能建造的“神經網絡”,在不斷深化網絡效應中形成建筑產業鏈融合一體的智能建造產業和生態,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展和應用,建成符合時代下行業發展需求的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是重中之重。
中建鋼構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兼智能制造研究院院長馮清川以《建筑鋼結構智能制造系列裝備的研究與應用》為主題,分享了中建鋼構在鋼結構領域的創新業務布局暨智能制造系列裝備研發應用成果,他表示,中建鋼構將繼續加強創新研發,推進智能裝備技術的不斷升級,為行業輸出更多可靠的智能制造解決方案。
13位演講嘉賓分別從鋼結構的發展、綠色低碳、機器人檢測認證、機器人產業發展、數字化轉型、激光焊割技術、智能建造、建筑產業互聯網發展、建造機器人產品應用實踐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獨具科技創新視角、深入淺出、內容豐富、亮點紛呈,為解決建筑行業用戶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升級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啟示,進一步增進建筑業同行對鋼結構智能建造和建筑工業化的認識和理解。
品牌匯聚,打造灣區綠色智造盛會
會議同期還召開2023年第15屆廣州國際住博會暨第12屆廣州國際建筑鋼結構、空間結構暨金屬材料設備展覽會。
博覽會期間,600多家建筑建材行業品牌在50000平方米全新規格的舞臺上登場,集中展示裝配式建筑&鋼結構建筑、綠色裝配式房屋、MIC模塊化集成建筑、智能建造與新型建筑工業化、裝配式部品部件、全裝修和裝配化裝修、綠色建材、鋼結構材料、圍護系統、金屬加工、屋面瓦、混凝土暨砂漿、地坪、砂石技術與設備等建筑全產業鏈的發展現狀、創新成果、合作項目和未來發展規劃。
立足灣區,發展灣區,本屆博覽會在整體展品暨活動策劃方面,立足于構建全產業鏈優勢資源。據悉,2023廣州住博會由粵港澳大灣區裝配式建筑技術培訓中心、中國建設貿促會集成建筑委員會、廣東省鋼結構協會、廣東省建設工程綠色與裝配式發展協會、廣東鴻威國際會展集團有限公司聯合舉辦,重點著力高端地產、公共建筑、建筑工程、基礎設施建設。在領導專家、行業協會的關切和支持下,為觀眾呈現出了一場獨具特色的綠色智造盛會。
來源:廣東科技報記者 劉肖勇 通訊員 萬敏芳